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其他 » 正文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与培养方案解读

   来源:黔优网时间:2024-07-26 10:18:14 浏览量:15
导读: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教育部批准,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0101)和物理学专业(070201)考生,选拔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学科天赋和吃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教育部批准,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0101)和物理学专业(070201)考生,选拔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学科天赋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0101)

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起源于哈军工时期卢庆骏、孙本旺先生领导的高等数学教授会,历史积淀深厚、军事特色鲜明。七十年传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略,为我国导弹与航天测控、装备试验鉴定、高性能计算、密码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终坚持“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特色,围绕国防科技中的核心数学理论与技术开展学科和科研方向建设,在高精度数据处理与大数据分析、面向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高效数值算法、复杂系统建模、装备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编码密码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孵化了学校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和应用统计专业,孕育出智能作战的数学理论、数据驱动下的复杂系统理论等前沿学科方向,以“一个公式改变一支部队”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学科覆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全部五个二级学科,融合系统科学和统计学,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国防应用紧密结合、前沿探索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得益彰的鲜明特色。所属的数学学科和系统科学学科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均为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数学公共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军队密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建湖南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千万亿次计算机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被评为B+,系统科学学科被评为A+;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系统科学学科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学校数学学科及科研平台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紧贴国家和军队建设重大需求,立足数学本源,积极开展国防科技关键问题研究,为我国装备研制技术攻关、试验鉴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探索重大/重点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二代导航、高分辨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建设任务,解决了装备系统高精度数据处理、卫星定轨、星载压缩感知等系列关键难题;设计的多个新型密码算法得到应用,保障部队密码安全;作为国家创新群体的主要成员,研究成果应用于空军航空兵部队、陆航基地等,取得了显著的国防效益。

学校数学学科传承哈军工“数学霸王课”文化,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声誉卓著,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综合教学平台,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优青等一流师资队伍。坚持开放办学,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广泛。选派研究生赴国外著名数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和攻读学位;与多所世界一流名校保持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并签订校际交流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进行课程学习、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本科生获国际、国内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密码数学挑战赛等各项竞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200余项。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一等功等奖励表彰,20余名毕业生入选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军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领域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洪堡学者等。

学校数学学科联合系统科学学科,汇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科群、空天学科群的优势力量,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导弹与航天、高性能计算、新概念武器、大数据分析等国防科技关键领域需求,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基计划,培育具有献身国防的家国情怀、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突出的数学应用能力,未来在国防科技关键领域及国家重大需求方向锲而不舍长期攻关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

二、物理学专业(070201)

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起源于“哈军工”时期的原子工程系,专业积淀深厚、军事特色鲜明。七十年传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略,为我国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围绕国防高科技武器基础原理和新概念武器开展特色研究,在信息技术、极端条件物态物性、聚变能源、激光原理与应用、新概念武器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孵化了核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和量子信息、高能量密度物理等交叉学科。物理学科覆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二级学科,建立了以“信息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为主的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航空宇航、微电子技术等深度交叉融合,开展聚变模拟、量子技术、纳米科学、智能芯片、宇宙探索、新型信息器件等前沿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军事应用紧密结合、前沿探索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得益彰的鲜明特色。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科是学校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之一,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被评为B+;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2021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2年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现建有“物理学强基班”和“原子工程”物理学拔尖班,着力培养未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帅才。

学校物理学科平台一流,科研实力雄厚。建有1个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军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和“高性能计算”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军队重点实验室是军内唯一开展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建有强场超快、量子信息、微纳光学、物质科学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航天“921”、863高技术计划课题、军科委基础加强计划、武器装备预研和型号项目等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8000万元以上。在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 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研究成果在我海军亚丁湾护航、“天拓”二号卫星姿态测量以及中国空间站冷原子光钟研制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的原子参数数据在国家某重大专项中得到重要应用。

学校物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围绕量子技术的潜在国防应用,汇集多个学科,成立量子信息学科交叉中心;对物理与核技术开展深度融合,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实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与国际知名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联合育人和人才互换交流。学校物理学科师资雄厚、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拥有物理公共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特聘院士、杰青、长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级人才18人。建有国家级“数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拥有国家级、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10门次,获得国家/湖南省/全军各类教学奖励近30项。指导本科生连续7年参加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获金奖10项,是国际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在校生年均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6篇、全军(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余篇。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5人成为院士,2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成长为将军,10余名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防科工局等单位任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指挥、首席科学家等。

学校物理学科立足军内唯一物理学科,汇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科群、空天学科群的优势力量,聚焦下一代芯片和软件、智能科技、关键通信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聚变能源、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关键领域需求,建设我军特色、世界一流的物理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培育立志献身国防、数理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科学素养丰厚、科学批判能力一流,未来在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国防科技关键领域应用前沿知识解决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

三、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机制

“强基班”按照“3+1+X”本研衔接的模式进行培养。“3”是指在数学、物理学专业的本科基础学习阶段培养3年;“1”是指本研衔接阶段培养1年;“X”是指通过转段方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基本学制年限按学校研究生培养有关要求执行。

“强基班”前3学年主要进行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从第3学年开始,可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预研究工作,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科研工作;第4学年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深入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攻关,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并初步确定研究生课题。取得本研转段资格者,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研究生培养阶段承认其取得的学分;研究生阶段按照对应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保持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和衔接性。

拓展解读:

1.“强基班”学员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化核心基础课程教学质效,采取名师授课、小班教学等措施,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2.本研贯通培养,本科全程导师与研究生导师学术方向密切关联,本科阶段预研工作与研究生阶段研究课题高度契合,有利于学生高度聚焦本专业长期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坚定信念,勇攀高峰,厚理强基,成长成才。

(二)考核退出机制

本科阶段:“强基班”第1、2学年末进行阶段性考核,第3学年末进行本研转段考核。阶段性考核时,有下列情形之一,调整出强基班:主动申请退出“强基班”者;连续两学期综合排名在本班后5%(含)者;必修课程累计2门及以上不及格(含补考及格)者。本研转段考核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整出“强基班”:不符合学校研究生入学体格检查标准者;未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前3个学年的必修课程者;英语水平、学业表现未达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必要要求者。

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开题和中期考核。无法按时完成开题的,可申请延期,硕士研究生每次延期不超过3个月,博士研究生每次延期不超过6个月,原则上延期不超过2次。开题或中期考核2次未通过,或者未按时完成者,将按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作分流处理。直接攻读地方博士研究生和军人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业进展困难或导师认为不宜继续按照博士研究生培养,可申请转为按硕士研究生培养,获批后学籍身份调整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按所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且需按硕士研究生要求进行开题和中期考核。

拓展解读:

1.考核退出机制既是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后墙”性预警机制。

2.调整出“强基班”的学员以本专业普通班学员身份随“强基班”完成本科教育,不再具有本研衔接资格,不再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大四期间可正常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国防科技大学或外校均可;本科毕业后也可直接就业或创业。

(三)本研衔接

国防科技大学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阶段转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路径衔接:研究生阶段学员可选择不同研究生培养路径:一是学员符合教育部及国防科技大学当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潜质、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并满足转段相关条件可被推荐免试为地方硕士研究生,其中部分拔尖学员可获得直接攻读地方博士研究生资格。二是学员符合当年教育部、军队关于招收推荐免试生相关政策和学校选拔招录地方应届生入伍攻读研究生相关条件的,可参照相关要求,申报参军入伍攻读军人研究生,入伍后也可参与军人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获得硕博连读资格。

拓展解读:

1.“强基班”学员转段进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比例约各占50%。

2.跨专业转段进入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的学员,身份仍然属于“强基班”学员,突出对优势工科的贡献率。

(四)培养特色

1.坚持兴趣引领,实施个性化培养。充分结合每一名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

2.配备学业导师,实施全程培养。每名学生配备本科全程导师或由博导、青年骨干和管理专家构成的导师组,对其课程学习、科研工作、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关心指导,助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3.重视科研实践,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优秀学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机制,允许学生深入参与导师课题。本科期间不定期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前接受科研实践,实现前沿课题、一流导师和优秀学生的有机结合。

4.坚持开放交流,拓展国际视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参与前沿讲座、实践项目、交流研讨、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学习、国际性学术活动等方式,分批送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开拓学术视野、增强学术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5.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在相关专业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优异的学生。

(五)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强基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育训练部、科研部和研究生院主要领导担任组员。负责强基班重大事项审议决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等工作。

成立强基计划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担任委员,负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机制建设、过程考核评价等工作。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强基计划建设实施。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生合作交流等。

政策保障。从本科三年级开始遴选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衔接”研究生培养对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优异的学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等优先公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联合培养,全额资助部分学生赴世界一流名校攻读学位。

本简章由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与培养方案解读,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693639.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