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招生12年评述(中)

   来源:黔优网责任编辑:优优  时间:2024-07-25 13:13:00 浏览量:0
导读:当前的“三一”模式,一项指标是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也就是把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等价于学生高中的学习综合成绩,实际上这两者不一定等同。某种程度上,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一次考试,这样“三位一体”最后

当前的“三一”模式,一项指标是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也就是把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等价于学生高中的学习综合成绩,实际上这两者不一定等同。某种程度上,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一次考试,这样“三位一体”最后的综合成绩无非是由三次(项)考试成绩组成,学考,高考和高校组织的校考(笔试和面试)。把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评交由高校组织的考试来完成,如笔试和面试中的综合知识,对学科专业的认知,逻辑能力,特长、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综合素养等的测试和展示(申请材料)。

对于国内恢复高考以来进行的高考一次统一考试选拔,管理者和参与者(家长和学生)更希望的是高中三年平时的学习,考试(期末)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评价能在高考中体现,及学生的过程评价,但这项工作实施难度很大。

首先评价标准和结果难取得一致,学习、期末考试、以及综合素养等测试或评价都由各高中自己完成,不同层次的学校没有对应的标准。新高考改革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不同学科成绩之间的比价问题,所以设计出一个赋分制,然后引发部分科目选考人数问题。想了各种办法和对政策打补丁,直到2021年,教育部重新确定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再对选考限制为3+1+2后,才基本解决物理、化学等选考人数问题(80%的理工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化学)。

国内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内容很全面。北京的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中学最早就采用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把平时的各次考试、表现、奖励、社会工作等等都批次输入系统,量化后进行评价(排序)。学生学业完成后,系统可提供多达十几页的个人高中三年综合评价报告。对于高校招生要考虑和解决的是中学的个人综评报告如何采用为依据的问题。现有问题是,先不谈各高中之间怎么比较,就一所高中,如果把类似一本小册子厚的个人评价报告提供给高校作为综合评价招生依据,庞大的数据使高校没法去做筛选。

在前期自主招生中,北大、清华为选拔自己期望招的学生,也分别开发有各自的中学生能力测评系统(第三方开发),但推广和应用却遇到问题,仅凭两家的招生量,中学参与人数支持不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成本。

所以浙江试点的综合评价招生,作了简单化处理,把高中的过程评价简化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果学考全A,一方面可以定位出学生在25万考生中的位置(学科等级按人数比例),另外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偏科。具体到高考占比,教育部规定,高考分数占比不能低于60%,学业测试不能高于10%,在这些限制规定下,试点的高校设计出“7-2-1”和“6-3-1”两种综合成绩(总分)计算模式(高考成绩-高校校测-学考)。

哪些项目(成绩或表现)能计入综招(初审、校测和总成绩),对学校、考生和家庭起着引导作用。如学考有要求,一些考生就会重视学考。如果社会实践志愿者被要求为报名条件或可计入总分,如上海的综招条件之一,需要社会实践项目(参加次数),家长就会想方设法让小孩去做志愿者完成。

如何利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高校则要花一些心思。在浙江首次试点中,参与高校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录取位次,考试选择中的定位等,设计和推出了不同的记分和报名标准。如有的要求11个A,有的要求9A等方能报考。有的一个A和B的差异,折合到高考分最高相差到11.5分,而有的只差1.25分(也说明高校在处理量化学考等级时,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

等后期高水平大学加入浙江三一,它们发现学考成绩作为报名标准没法用了,因浙工大已要求到顶格,高水平大学标准条件加不上去(不愿和工大一个标准),只好另辟蹊径。如浙大,复交等以学校笔试作为复试入围标准,放开了报名门槛,理论上,考生自己觉得合适就能报名参加这些大学的初审。而北清相对简单,他们都各自有目标高中,平时都在跟踪目标学生(中学也愿意主动配合提供给北清名单),根据高中三年学生的过程成绩等,来确定参加校考的人选(北清的报名选拔做到了过程评价)。

但笔试如报考人数太多,工作量巨大,组织考试对高校也是一项复杂且成本不小的工作。因高水平大学的测试时间在高考后,高考结束到出分就2周时间,可利用来测试的时间可能就一个周末空窗,之前高校间面试撞车也有时间窗因素。浙大又探索性设计利用四门科目(三门选考+外语)的首考成绩作为参与学校专业复试的筛选依据(相当于高考分用了2次)。复交则继续采取笔试(机考)作为筛选依据,但也隐形地参考了首考成绩,首考分数太低的会被“表刷”。

浙江的三一方案,对报考影响最大的是最后的录取规则,这直接影响考生最终对高校的选择和舍弃,以及“三位一体”招生的考生质量。可以这样认为,省内普通高校的录取条件,是导致三一评价“被诟病、负面”的主要原因。

录取规则是什么,通俗来说,影响考生最大的就是参加三一的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是否“锁档”的问题。所谓“锁档”就是参加了某校的三一校测后,未来的高考志愿档案即被锁定(类似和高校签一个填报该校的条约)。因三一在高考出分后和志愿填报前投档,如果被目标高校录取,考生就不需要参加后续的志愿填报。对考生,规则就是报考“自由”和“限制”的接受或拒绝。

这其实是高校和考生间的一种博弈,高校都希望锁档,这样前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做的工作才有价值和回报,但锁档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可能会流失优秀的学生,因怕被锁档最后放弃报考;而考生则希望不锁档自由,即高考出分后,考生志愿填报没有任何限制,和其他没参加三一的考生一样。实质就是,如果分数高(高于往年该大学的提档分和位次)考生都希望去填报分数更高(更好)的大学,如果分数不够,拿到三一资格的高校来保底。

最理想是像国外高校,个人可以申请多所高校,拿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后再综合比较选择其中一所就读。但在我们国家,高校招生是严格的计划经济,招生计划人数涉及财政拨款,都是事先报计划教育部再下达制定的,机动性较小(高考有1-5%的调整余地)。综合评价招生计划性更强,基本不允许突破,可以少招但不能超。如果不做限制,完全自由,最后可能实际录取和计划偏差较大。

为防止后续考生放弃太多,高校在入围复试以及最后获得资格人数上,都做了一定比例的放大,如锁档的高水平大学三一录取资格一般按1:3放大;省内普通高校则放大到1:6。因高水平大学锁档(南科大,港中深等不锁档),而省内高校不锁定。

但即使做了放大处理,也不排除后续个别高校和专业最后因放弃的人太多,最后没招满。包括高水平大学,因有部分优秀学生可能同时拿到几所大学的资格,最后学生在志愿顺序上按照大学录取分排序。出现入围考生多数被被前面志愿大学录取时,排后面志愿的大学可能人数就不够了。

这就是实行12年的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模式和具体规定的通俗解读。总结一下就是:

高校设定三个项目(学考,高考和校测)按不同占比形成综合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为吸引考生报考又防止考生放弃逃走,高校设定了两种约束规定,学生报考志愿锁定和自由模式。具体到分数占比,学考不同等级怎么折算为高考总分,包括如何设定报考条件(门槛),各高校又根据学校情况作了不同规定,如省内高校普遍把学考几个A,几个B设为报名条件,以及那些奖项和表现可以突破学业成绩的规定等,如获得竞赛不同奖项的学生,条件可以放宽等。最后就是各高校校测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如笔试科目,内容,面试方式等等。

在浙江省进行的“三位一体”综招中,无论高水平大学还是省内普通高校,在招生专业上是单独报考录取还是统一考试按分数顺序录取上,又分成两类。一是浙江大学按专业报考、测试和录取;二是除浙大以外的其他大学,按学校和科目统一考试,最后按学生分数和志愿录取,类似高考(复交医学院和本部分别报考)。

简单说,就只有浙大是按专业报考(这和其他高校都不同),报考时考生可以报满(选考科目符合)浙大参与招生的所有70个专业(2022),学校按首考成绩投档到其中一个专业(按1:3比例),然后学生后续只参加该专业的校测和录取。

在这样的模式下,无论是高水平大学,还是省内普通高校(包括职业学院和专科);无论是浙大的按专业报考,还是其他大学的按大学报考。浙江的三一招生,都存在一些因招生模式设计带来的先天性问题。

自北大、清华退出后,按高考录取分,复交科学院大学等成为参与三一的考生心目中分数最高的大学(优先选择),而复交又把大量的名额放在三一招生,事实上造成面上计划招生分数畸高,三一录取的分数普遍低于面上招生分数。而部分优秀同学,则担心被锁定,因高水平大学的校测安排在高考后出分前,考生只能根据估分情况决定是否参与这些大学的三一,锁定可能会锁住高考分达到清北线的学生(估分不准,或难以判断),也存在因为锁定使部分优秀的学生担心分数出来,能去北清等分数更高的大学,但被三一锁定不能去,而放弃报考。但总体上,复交中科院大学等,三一招收的学生分数普遍低于裸考分数。而且复交校测最后是按面试成绩确定,笔试只是进面试有用,这样对于一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低分进入这些大学提供了机会。只要笔试过,面试能力强,最后就能获得资格。从前几年情况看,复交录取的学生,分数最低者,比高考面上计划录取分会低到30分以上。2020年,清北退出浙江三一招生,一定程度上对复交国科大更有利,学生没有向上(清北)的选择,要参加三一,头部只有复交等目标大学。

2020年之前,高校间为了竞争抢生源,往往会设置一些障碍,如北清,复交浙等,会把面试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让学生没法同时参加两所大学大学的面试,事实上形成了“二选一”或“三选一”。此举,站高校角度容易理解,但高校不是企业公司,哪怕公司,阿里和腾讯的二选一,最后国家反垄断也让阿里付出了代价。2020后,管理部门要求,高校间应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选择和参与权,这样给予了学生同时参加多所高校校测的机会。在录取时,6月20日前,考试院开通窗口,让学生对同时获得三一资格的高校进行排序,类似高考志愿顺序那样,在24日出分后,考试院按学生选择的顺序投档给高校录取。使学生三一和高考一样,有了三选一,四选一等更多的录取机会。

浙大,是参与三一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也是报考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每年报名学生超过万人,参加校测人数超过6千人。但因为按专业招生,一方面专业冷热差异较大,另一方面,高中生对大学专业多数人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报名前一点不了解,简章出来就要填专业(高校现在普遍是大类招生,进校后再确认专业,给予一定的专业了解期),导致浙大参与招生的70个专业,入围首考分和最后的录取分,差距很大。如竺院的图灵班,计算机,医学等专业,首考入围分在430附近及以上;中性专业,如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工程等在415-420;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分数低于410,农学,海洋和国际校区的一些专业,分数则低于400分,最低下探380多分。在总分只有450的情况下,专业分差竟然达到近50分。这有专业冷热的原因,也有学生不了解专业,还有过早就让学生选定专业,高考分低的话,后面还不能转专业等的原因。有人从心理学分析,过早选定一棵树而失去一片森林,不少人都会犹豫难下决定。对名校,大类招生模式更好,可以让人有期望,虽然高考录取进校后,不少人最后确定的专业可能还不如当初报三一的专业。

对比高考面上计划招生,三一录取的学生,多数专业大约有50%的考生分数低于高考面上计划录取分。但浙大面上计划人数多,分数差别不会像复交这么大,即使分数低于裸考,多数专业分差一般在(2-8分)。

影响学生报考浙大三一除了直接报专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进校后的转专业政策。2014年浙大开始参与浙江三一招生时,对于三一录取的学生,是限制转专业的,即选择即终生。有人调侃说,浙大这个规定等于“选择结婚就不准离婚”,这影响了部分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因学生高中对专业不了解,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学这个专业,万一高考分数高,比面上裸考招生的录取分数还高,就因为三一反而受限制,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导致多数专业三一录取分低于面上计划。后期,学校为吸引报考,有条件的逐步放开限制,如允许高考分高于面上提档分的同学在一学期后可以转专业,包括允许优秀学生直进竺院和参加竺可桢学院选拔等等。

港中深和南方科大,则采取不锁定的模式,校方此举目的是吸引更优秀的考生报考,因不锁定,对考生完全自由,不用担心后续高考分数高却被锁定走不掉的情况。两所高校此举是正确的做法,因浙江省批准参与三一招生的大学,高水平大学除复交浙科学院大学等外,就没有其他985大学了(同济,南大等高校多年努力争取浙江三一招生无果。上海的复交是因为招考改革试点入围,北清因为国内排名前2,中科大是因为中科院管理,C9南大,西交,哈工被排除),港中深和南科大相对省内普通大学又有一定优势,即这两所大学下面和同层次再没有其他大学竞争,所以它们采取这种模式。如同北清以上,也没有大学,北清根本不担心考生分数高放弃去其他高校的问题,它们锁定只是两校相互竞争,限制考生去对方。

在这种形式下,因无其他985大学甚至211大学竞争,港中深和南科大在浙江利用“三位一体”招收到一批优秀的考生(相比其他省份,浙江录取的位次是最高的,多数可以进985)。在高水平大学志愿顺序中,复交国科浙大,接下来就是港中深。等2021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加入,哪怕专业都是新工科,热门专业,但在整个招生格局已定型的形势下,同样来自广东,国际化办学,学费高于其他,985的华南理工对港中深和南科大毫无优势。

港中深2022浙江录取情况,面上计划12人,最低分657分,平均664分;“三位一体”招生204人,录取平均分644分(比裸考低20分)。

南科大在学校出身上,最早走过一期先办学,毕业证却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经历,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但近几年,在深圳市政府大力投入下(每年60亿),南科大高薪引进了不少知名教授,几乎每个学科都有2-3名顶尖的教授,其研究实力在新办院校中是最强的,国际排名也进入到国内10-15的位置,超过大半985高校。所以香港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内地高校首批认可的10所大学中,就有南科大。包括教育部2022给南科大的推免率(推免率约35%)处于985前端,唯一欠缺的是没有帽子(双非),据传今年双一流评比南科大有可能入围。比较南科大和港中深,从大学学术排名,科研实力等南科大比港中深强(港中深是合作办学,不走内地的推免规则),但港中深毕业生的就业和国外深造情况比南科大好(和港中深商科强有一定关系,南科大国内名校读研优于港中深)。

华南理工大学在浙江存在感不是太强,一方面和学校宣传有关,另外和学校的顶尖学科,标志性学科不鲜明有关。比如西北工大,大家都知道其军工很强,飞机,导弹甚至船舶,水声等,一个没有湖泊远离海洋的内陆高校涉海学科也很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知名度很高。华南理工不好宣传,也可能和其强势学科是轻工(A+),是以前的造纸、制糖、食品等专业有关。招生上华南理工的地位比北方的大连理工和西部的西北工业大学稍好,但华工可是在发达的大城市广州。华南理工浙江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一般稳定在985高校中后端,分数在650左右,最低位次8052名,大连理工本部非中外合作,最低位次在11000名左右。参加浙江三一综招的是广州国际校区,一般分数会低于正常批次(类似浙大海宁国际校区),2021第一年录取的分数根据网上信息看,并不十分理想(表中数据不一定正确),低于办学类型(英语教学)差不多的港中深和南科大。

上科大隶属中科院,地点在上海,招生人数相对少,浙江学生的选择意愿度较好。从公布的高校推免(保研)率(36.1%)看,上科大排进国内前10,超过绝大多数985,无疑后期会进一步增加上科大的吸引力。

省内普通高校,浙江985,211就一所浙江大学,所以,浙江省的高校层次从浙大下来没有过渡,一下就到双非,且排第二的浙江工业大学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之前一些省份还把浙工大放在二本招生(类似浙江也把一些其他省内的一本高校放二本招生,如昆明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所以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规则设计时,所有参与的省内高校都放开考生的选择自由度,不锁定志愿。此举自然是省内高校上面有100多所985和211大学,考生分数如达到,多数会选择其中的大部分985和211大学,选择余地较大。从录取分数上,985大学在浙江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6万名左右,如果算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万名左右)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3.6万),位次会更低一些。211大学则分化较大,一些边远省份的211分数会低于省内原一本招生的高校,如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主要是211大学品牌性远不如985,而且211高校确定时,有照顾各省平衡的因素。

因此,对于浙江省内考生来说,分数达到985和省外211,尤其北上广,武汉西安江苏等地的211大学的,选择去这些城市的大学的较多,而这些学校的分数,985通常在640分以上,211大学通常在630以上。而浙江省内普通高校,录取分数在650以上的,只有浙师大文科实验班,浙工大健行学院(部分)和温医大眼视光、临床5+3等个别专业,在630以上的,也只有浙师大理科实验班、师范类,浙工大健行学院,杭州电子科大计算机类、理工实验班等少数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省内普通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要录取到630以上的高分学生就很难。

而省内各校又实行不锁定规则,这样,在600-630这个层次获得资格的学生,最终也不一定会选择报考。因这个分数裸分多数也能进这些大学的对应专业,而且还有一些会继续选择省外211低端和双非但学校实力比省内强,专业就业更好的大学,如省外的医科大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如海事、航空、审计、财经专业的大学。

从“三位一体”综合试点12年的报考和录取情况看,省内普通高校的报考积极性很高,但高考出分后,选择走三一通道的高分考生大多逃走,最后多数是低于该校高考面上计划录取分数的考生留下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省内高校招生的招生量大,除三一外,面上计划招生的人数也不低,考生三一不选,后面再走面上录取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和南科大,港中深等主要是三一招生不同,考生省内高校的选择余地较大。

也有部分考生,在了解吃透省内高校的招生规则后,不但把省内高校当高考“备胎”,还把省内高校的三一面试当练习机会,等于免费进行了一次以上的面试实战。这也给高校出了难题,有的考生一看成绩大概率最后会逃走,但你又不能初审拒他,实际上是占用了真正想来的人的机会。这种情况,几乎所有大学都会有,这是规则加人性造成,高校的应对手段除了放大入围人数,也没其他办法。省内高校基本入围比例都是1:6,放大6倍,而且是按大学(类)招生,基本能保证大多数专业最后能够招满,无论高分还是低分,学校和考生之间博弈的心理和考生具体分数下具有的选择机会是一样的。如温医大的眼视光、临床医学等专业,录取分数高,考生如果估分在650以上,想学医,也没其他比温医大更好的去处,985大学医学院的临床5+3分数都不低;而宁波大学的工程力学(双一流学科),录取平均分在606,最低可能只有585,这些分数的学生,如果不去宁大,其他高校也不一定有更好的选择。如省内585分这个分数只能去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非临床专业),中国计量大学等大学。

 
 
 
没用 0举报 收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浙江省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招生12年评述(中),本文链接:https://qianu.com/news/693557.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