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的历史
中国早在公元前28~前20世纪,就已出现黄铜锥和紫铜的锥、钻、刀等铜质刀具。战国后期(公元前三世纪),由于掌握了渗碳技术,制成了铜质刀具。当时的钻头和锯,与现代的扁钻和锯已有些相似之处。
刀具的快速发展是在18世纪后期,伴随蒸汽机等机器的发展而来的。1783年,法国的勒内首先制出铣刀。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制出丝锥和板牙。1822年发明了麻花钻,但直到1864年才作为商品生产。
1868年,英国的穆舍特制成含钨的合金工具钢。1898年,美国的泰勒和。怀特发明高速工具钢。
1923年,德国的施勒特尔发明硬质合金。在采用合金工具钢时,刀具的切削速度提高到约8米/分,采用高速钢时,又提高两倍以上,到采用硬质合金时,又比用高速钢提高两倍以上,切削加工出的的工件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也大大提高。
由于高速钢和硬质合金的价格比较昂贵,刀具出现焊接和机械夹固式结构。1938年,德国德古萨公司取得关于陶瓷刀具的专利。1949~1950年间,美国开始在车刀上采用可转位刀片,不久即应用在铣刀和其他刀具上。1969年,瑞典山特维克钢厂取得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碳化钛涂层硬质合金刀片的专利。
197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了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硼刀片。这些非金属刀具材料可使刀具以更高的速度切削。1972年,美国的邦沙和拉古兰发展了物理气相沉积法,在硬质合金或高速钢刀具表面涂覆碳化钛或氮化钛硬质层。表面涂层方法把基体材料的高强度和韧性,与表层的高硬度和耐磨性结合起来,从而使这种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切削性能。
刀具的分类
刀具按工件加工表面的形式可分为五类:
加工各种外表面的刀具,包括车刀、刨刀、铣刀、外表面拉刀和锉刀等;
孔加工刀具,包括钻头、扩孔钻、镗刀、铰刀和内表面拉刀等;
螺纹加工刀具,包括丝锥、板牙、自动开合螺纹切头、螺纹车刀和螺纹铣刀等;
齿轮加工刀具,包括滚刀、插齿刀、剃齿刀、锥齿轮加工刀具等;
切断刀具,包括镶齿圆锯片、带锯、弓锯、切断车刀和锯片铣刀等等。
刀具结构要素
待加工表面----工件上有待切除的表面。
已加工表面----工件上经刀具切削后产生的表面。
过渡表面(同义词:加工表面)----工件上由切削刃形成的那部分表面,它将在下一个行程,刀具或工件的下一转里被切除,或者由下一个切削刃切除。
前面(同义词:前刀面)----刀具上切屑流过的表面。它直接作用于被切削的金属层,并控制切屑沿其排出的刀面。
后面(同义词:后刀面)----与工件上切削中产生的表面相对的表面。
主后面(同义词:主后刀面)----刀具上同前面相交形成主切削刃的后面。它对着过渡表面。
副后面(同义词:副后刀面)----刀具上同前面相交形成副切削刃的后面。它对着已加工表面。
主切削刃----起始于切削刃上主偏角为零的点,并至少有一段切削刃拟用来在工件上切出过渡表面的那个整段切削刃。
副切削刃----切削刃上除主切削刃以外的刃,亦起始于切削刃上主偏角为零的点,但它向背离主切削刃的方向延伸。
各种刀具的结构都由装夹部分和工作部分组成。整体结构刀具的装夹部分和工作部分都做在刀体上;镶齿结构刀具的工作部分(刀齿或刀片)则镶装在刀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