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伤心过度患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病。哥哥姐姐都选择了外出谋生,家中仅剩下他们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因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将家中的地租给他人,一年收的稻谷就是他和母亲的粮食。为了读书和给母亲买药,他还需要四处捡废品补贴家用。
小升初时,他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他带着母亲到县城读书,因无钱租房,就用稻草在学校边上搭个棚住了下来。放学捡废品,周末打零工,就这样度过了初中三年。
中考时,他考进了县第一中学,同样也面临着租不起房子,他就和母亲睡在一年200元钱租来的猪圈里,为了赚取学费,他要利用放学时间和假期四处打工。
2007年迎来了他的第一次高考,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他最终落榜。一路“闯关”至此,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态崩了,抱怨老天的不公,对世界充满仇恨,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甚至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是终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只因一句话:“当你在抱怨没穿的时候,回头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他再次调整心态,他要搏一次,然而没有一所中学愿意让他免费补习一年,在他第五次见校长时,他给校长跪了下来,校长被他的执着打动,最终同意他免费入学。
苍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高考他如愿考入临沂师范大学。得知考上大学后,他和妈妈抱头痛哭,终于见到一线光亮了。
高兴之余,再次陷入愁思,大学的学杂费是3000多,当时他身上只有60元,他在老师的介绍下来到一家铁矿厂,每天工作18小时,凑足了2000多元钱,带着母亲到学校报道。
因他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他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他只接受了学校为他和母亲安排的住处,对于其他来自个人或企业的帮助,他都婉言谢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该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如果接受他人的帮助生活上可能过得更好,但将丧失奋斗拼搏的能力。”
确实,人一旦开始了简单模式,就很难回归正常模式和困难模式。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刘秀祥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他还是回归以前勤工俭学的状态,大学期间他仍是各种兼职打零工,摆地摊,做家教,赚的钱还寄给在家乡拣废品时认识的弟弟妹妹。
如今13年过去了,这个大男孩怎么样了呢?看了央视报道他的现状,更是让人泪目
大学毕业后,很多公司看好刘秀祥的品质,主动邀请他去上班,其中一家公司给出了55万的年薪。
这样他就可以和母亲摆脱以往的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了。然而他竟然拒绝了。
理由是:这不靠能力所得,我受之有愧。另外,我想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人上大学。
有人提出质疑:“你这么努力,你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吗?”
他却说:“我上大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想让家乡摆脱贫困。”
摆脱家乡又不是非得你去做呀?
刘秀祥答:“要是人人都这样想,那这件事儿就没人做了。”
刘秀祥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到家乡,做起了高中老师,近十年中,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各个村子劝说家长们让孩子读书。
他是忌讳贩卖苦难的人,如今他为了能让孩子们继续读书,他将自己的苦难伤疤展示给学生们看。只为唤醒一批又一批沉睡的种子。
因为他的到来,以前县里考大学的人数从以前的70多个上升到了1200多个。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2018年,他入选“中国好教师”。当再次面对采访时他这样说:“我很庆幸没成为社会的包袱,而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从农村出来,又再次返回农村,用余生去帮助那些困苦的孩子。
爬出深井后,又重返深井,他要给还在深井的人搭建梯子。
走出黑暗后,又重返黑暗,只为给在黑暗中的人一线光亮。
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而是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