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处收购到租收购场
夫妇俩勤恳赚辛苦钱
10月27日下午,余晖撒在市区通港街附近的这处钢铁收购场,3名工人正操作加工机台,一块块切割好的铁制品从高处滑落。不远处,商克平熟练地单手操作叉车,将加工好的铁制品运到一处空地停下,骆承芳戴着白色手套,将运来的铁制品收归到一处。两人偶尔交谈两句,十分默契。这处收购场是2014年夫妇俩租下来的,除了宽敞的空地,还有十几间小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亦是夫妇俩温馨的家。
“16岁时一次在作坊做工,把右臂炸没了。”今年48岁的商克平说,如今他的左臂灵活结实,能电焊、割铁、开叉车,“什么活都能干。”不过,独臂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2003年年初来泉州打工,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他只好骑起三轮车四处收废品。
那一头,丈夫去世后,在泉港的骆承芳一边照顾女儿生活,一边接点手工活在家里做。2009年1月,经老乡牵线,骆承芳带着女儿与商克平结婚,搬来泉州市区,收废品由一人单干变成两人合伙。2014年,夫妇俩筹款从小店面搬到这个收购场后,添置了加工机台、叉车等设施,业务量加大,夫妇俩雇了三四个工人。
“每天一睁眼,租金、水电费、工人日薪、生活费等,还有为工人购买意外保险,压力挺大的,偶尔遇上铁跌价,只能亏钱给工人付工资。”商克平说,尽管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不收偷来的铁,“只要我俩勤勤恳恳,就能做下去。”
网购衣服给继父
女儿成绩好又懂事
支撑夫妇俩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两个女儿。“我5岁就失去父亲,一路吃苦走过来。”商克平说,她俩也从小失去父爱,所以他想尽最大努力做好父亲的角色。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生一个,他说:“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如果有弟弟或妹妹了,担心两个姐姐觉得我们对她们不好。”
结婚之初,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对孩子的教育,夫妇俩从未松懈。“我们的理念就是,只要她们能读书,我们借钱也要让她们读下去。她们很用功,都考上了不错的学校。”骆承芳笑着说。
不只成绩优异,女儿还十分懂事。“从高中起,两人都给他买过衣服,直到现在。因为我们工作忙,没空买日用品,她俩就时不时地问还缺什么,直接网购给我们。”她接着说,陆续上大学后,女儿从未开口要过钱,都是夫妇俩感觉时间差不多了,主动汇款给她们。“而且,女儿不会去和别人攀比,姐姐用过的电脑、手机、衣服,直接留给妹妹,妹妹用到不能用了再买新的。”
本是结对帮扶贫困户
他们靠勤奋“脱贫”
多年来,这个有些特殊的家庭,也一直感受着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2016年,他们成为泉州市委党校林教授的挂钩结对帮扶贫困户。两年多来,林教授与党校的老师们常与他们见面,关心他们的近况,并提出有任何需要帮助的都可以提出来。去年春节前夕,他还与泉港界山镇、鸠林村的镇村干部一块到收购场慰问。
“一开始是抱着扶贫的目的与他们相识的,接触多次并深入了解以后,他们不卑不亢、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脱贫的志气让我们很感动。”林教授说,他们的女儿们也十分尊敬、孝顺父母,“虽然生活上仍有压力,但我相信他们家会越来越好。”
说起未来,商克平笑着说:“两个女儿读好书,我们脸上也有光。我希望她们毕业后,赶紧为她们自己的人生奋斗,毕竟年轻人压力也很大的。我会一直干到倒下的那一天,争取不给她们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