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石油真的是动物尸体形成的?

   来源:黔优网责任编辑:优优  时间:2024-01-12 14:01:17 浏览量:74
导读: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

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

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那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出来的呢?

前段时间有学者说石油是动物尸体形成的,此理论一出,瞬间在圈里炸开了锅!

很多人认为这个理论是不能成立的,是一个落后的判断,是一个伪科学,并举出5个理由反驳:

1,动物死后,身体会被细菌分解掉,不可能有油脂保留、汇集。

2、即使动物足够多,一起死、迅速掩埋……形成了油,油一定是漂浮在地表,不可能自然的沉入地下,即便被埋,在地下水的侵蚀下,也能搬运到地表来。

3、如果说动物尸体是原料,石油是产物,那么中间产物是什么?到底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多高的温,多高的压,多长时间?有些石油几乎就是裸埋的,哪里来的高温高压?

4,采油百余年,没有听说人类在石油里面发现任何生物化石迹象。

5,至今未听说有人拿动物尸体在实验室模拟出哪怕一丁点石油。

更有人认为说石油是动物尸体形成的那些人,是石油控制者编造出来,用来造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假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石油市场价格,或者出于垄断的目的。还有好多西方的阴谋,比如说禁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会产生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目的是为了打压第三世界国家,达到西方白皮永远垄断工业的目的。

其实我们可以先不谈论所谓的石油阴谋论。我们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讲,传统理论是生物成油论:

(1)海洋浮游生物死后沉积在海床,在盐水的保护下,分解缓慢,不断层层堆积,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到地层深处,然后经过长期的地质高压作用形成石油。

(2)检测发现石油当中含有有机质,而且相关学者利用有机质造出了类石油物质。

(3)勘测石油时,如果发现盐层,常常意味着下面会有石油。

目前新理论是非生物成油论,就是无机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暂无相关的实证试验说明),新理论的质疑:

(1)石油产量很多,相对应生物量没有这么多,石油还在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

(2)生物死后密集的堆积在一个区域,不符合环境运动变化的逻辑,就是生物会被环境运动分散到各个区域。

(3)生物会被分解,很难堆积下来。

现在两种理论存在争议,目前还不好判断。

然而,现代的油气成因理论认为石油主要是由有机质生成的,这些有机质主要来自于这四种生物: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这些生物死后他们的尸体一部分会被氧化破坏,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泥沙等沉积物中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沉积物会越埋越深,在埋藏的过程中这些有机物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和腐殖化过程形成了干酪根(Kerogen),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干酪根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了最初的原石油。接着这些原石油从生成他们的岩石中溜出来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在适当的环境下(圈闭)大量聚集,形成油藏。

也有人认为,还是主要区别于实体尸体形成论的。

毕竟动物体量能有多大呢?

恐龙灭绝的尸体总质量根本都供不上全球的产出量,另外在没有明显生物绝灭现象的层位也多有生油啊。

而且食腐动物那么多,这波擦嘴走了下波还有各种菌类,地面上死的根本留不住……

煤和油除了后期有运移,重结变质过程和环境大体上是一样的,深度对应成熟度各有划分。

所以大多数人概念里是一直认为……都是低等生物的,更偏向植物。

据小编侦察了解,从100—200年前,俄国两位有名的科学家分别提出了石油的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以来,学者们也就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学派,各持一说,至今仍争论不休,难分胜负。

无机成因说

1876年,俄国另一位著名人物、化学家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类似于石油。已生成的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形成石油矿藏。“碳化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流行一时,但不久因为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而且地球深处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说渐渐被人们所否定。

这一期间,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太阳系某些行星大气层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氢化合物存在。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俄国的索柯洛夫即于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说”,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也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形成石油。反对者则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们把“碳化说”、 “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还有一种无机成因说,叫“火山说”。持“火山说”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但世界上位于火山带的油矿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学说无法解释大量的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的形成。

有机成因说

到了1888年,杰菲尔(Jefil)继承罗蒙诺索夫的有机成因说,向无机成因说“发难”。他认为所有石油都是海生动物的脂肪经过一系列变化而形成。不久又有人提出植物残骸在湖或海底受温度压力等影响生成有机质,然后再转化成石油的观点,其中有的强调海生植物的重要性,有的则说陆生植物对石油生成更有利。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古勃金(И.М. 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Губкин)综合两家意见,发表“动植物混合成因说”,认为动植物的混合物经一系列变化更有利于生成石油。石油有机形成的最新理论认为,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有机物包括陆生和水生的生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为主。它们同泥沙和其他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首先形成有机淤泥,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造成与空气隔绝的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不断沉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也不断加大,经过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度质等阶段,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0世纪40—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有人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与沉积物几乎同时形成的烃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又称“分子生油说”。

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说”的是晚期成油说。晚期成油说认为,当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蕴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机物质—一酐酪根(Kerogen),才达到成熟热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称为“酐酪根生油说”。

然而,无机成因学派并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过去40年中一直是有机成因论者的苏联地质学家H•A•库德梁采夫,突然180度大转弯,创立“岩浆说”。他深信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矿藏。俄罗斯人在远东开发油气时发现,有一些油田深部的饱和度高于浅层。支持他们慢慢就形成无机生油的观点。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的天文学家高尔德,1977年起,在宇宙说和岩浆说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石油来自地球深处,而且早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产生。他反驳有机说的理由是: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成因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最难以解释的是许多油气伴生氦,但生物对氦的浓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说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的现象(指中东)。

另外,按照传统理论,花岗岩是火成岩,不可能有油气,可是高尔德预言,瑞典中部一个欧洲最大的陨石冲击坑——呈环状的锡利延(Siljan)地区,系由花岗岩构成,却因有陨石撞击产生巨大裂缝,足以使地下深处的碳氢化合物流到地壳表层。为此,瑞典国家能源局在陨石坑里钻了7口500米左右深的探井,居然都见到了少量天然气,似乎证实了高尔德的假说。

有机生油和无机生油最大的差别是,有机生油讲横向运移,无机生油认为以纵向运移为主,即沿断层运移。所谓断层就是通道,无机生油既然是深部成因的,那就应该到结晶基岩里面找油。越南的白虎油田,深入到花岗岩1500米,仍然有油气显示,这是有机生油论无法解释的。至于说公认白虎油田是无机成因的油田,也不一定。花岗岩确实渗透率很低,但裂缝很发育,侧向运移过来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虽然无机成因说在学术上假说不断,证据频出,但石油业内的主流观点仍是有机成因。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石油真的是动物尸体形成的?,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398468.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