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其他 » 正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来源:黔优网时间:2023-11-30 20:36:26 浏览量:55

11.25.[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夫子哂⑤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⑪。”夫子喟然叹曰⑫:“吾与点也⑬!”三子者出,曾晳后⑭。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⑮?”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⑯。”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⑰。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⑱!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⑲!”⑳

[原文通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曾晳说:“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已经成年的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感慨地长叹说:“我赞成曾晳的想法!”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晳走在后。曾晳说:“那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礼让,他说话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难道公西赤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那小赞礼官,谁又做那大赞礼官!”

[注释]

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曾晳,名点,字子晳,孔子早期的弟子,是孔子另一个弟子曾参的父亲。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平时常说“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赏识你们,那怎么做呢。以,因,因为。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乎,于,比。一日,一天,这里是大略说法,相当于“几天”“一些”。毋吾以也,就不对我说啊。毋吾以,即“毋以吾” 否定短语中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毋,音wú,不,不要。吾以,介宾短语宾语前置,对我。居,平日,平时。则,就,那么,常。不吾知也,不了解我啊,不赏识我啊。不吾知,即“不知吾”,否定短语中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知,了解,赏识。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你们。何以,疑问的介宾短语宾语前置,即“以何”,用什么方式做。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了路赶忙地回答道。率尔,轻率,急切。

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子路治理它,等到三年,能让人民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乘,音shèng,春秋战国时军队使用兵车,每辆车用四匹马拉,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的“一乘”实指一百人的兵力,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的一挂车。那时是按照土地多少出兵车的,出一千辆兵车就是拥有纵横百里面积的诸侯国。 摄,本义是“用两指夹”,这里意思是“夹”。乎,于,在。加,施加。之,代词。以,用。师旅,军队的编制,这里代指军队。因,沿袭,接续,这里意思是“又加上”。“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按今天的语言习惯就是“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比及,等到。比,接近,靠近。“使”后省略了“之”。方,规矩。

⑤哂:音shěn,微笑。

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方,方圆。前一个“如”,或者。可使足民,能让百姓富足。“使”承上文的表达形式,解释时是多余的词。“可足民”已经表达出“能让百姓富足”的意思。足,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富足。 第二个“如”,至于。其,那。礼乐,礼仪和音乐。以,连词,而,来。俟,音sì,等候,等待。

⑦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能,用作动词,能做到。焉,兼词,于是,于之。前一个“焉”,向他们,向别人;后一个“焉”,在那里,在那个场合。宗庙之事,国家祭祀祖宗的活动。如会同,或者诸侯的盟会。会同,诸侯盟会。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端,也写作“褍”,周代的一种礼服,也叫“玄端”用作动词,穿戴。章甫,一种礼帽。愿为小相焉,愿意在那个场合担任小赞礼官。相,祭祀、会同时的主持人,也叫“傧相”。傧相也有不同的等级,所以这里说“愿为小相”。

⑧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停止弹奏直起身子。瑟,中国古代平放演奏的拨弦乐器,长约三米,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希,同“稀”。铿,音kēng。尔,助词,相当于“……地”。舍,离开。作,直起身体(因当时是侍坐)。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与三位同学的回答不同。撰,同“譔”,陈述。

⑩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而已。何伤乎,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那有什么关系呢”。

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已经成年的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暮春,夏历三月。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了。既,已经。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进入夏历正月就算进入春天了,正月到三月为春天,所以称三月为“暮春”。实际上到这时天气才变得暖和起来,所以有“春服既成”之说。莫,同“暮”。冠者,古代士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有一定门第的人和通过各种技艺考核优秀的人可以获得“士”的资格。童子,未成年的男子。沂,水名,发源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经曲阜市南及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传说当时该处有温泉。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舞雩,古代求雨的祭坛,因人们求雨必舞,故称“舞雩”。雩,音yú。

⑫喟然叹曰:感慨地长叹说。喟,音kuì,感叹的样子。

⑬吾与点也:我赞成曾点的想法。与,音yù,赞同。

⑭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那三位的话怎么样。夫:音fú,那。

⑯也已矣:罢了,助词连用,起增强语气作用。

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靠礼让,他说话不谦让。为,音wéi,动词,治理,管理。以,介词,靠。让,谦虚。

⑱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难道冉求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唯,难道。则,就。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名词用作动词,治理国家。安见,怎见得。而,连词,起转折作用。也者,助词连用,起增强语气作用。

⑲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那小赞礼官,谁又做那大赞礼官。而,又。何,是什么。为之小,做那小赞礼官。之,代词。

[解读与点评]

曾晳是曾参的父亲,是孔子早期的弟子,有他“侍坐”,本篇记录的应该是孔子早期的教育经历,而且从谈论的话题看至少是孔子做官以前的事。

这里有关于曾晳的介绍: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国。鄫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邻近的莒国灭掉了鄫国,鄫太子巫无家可归,在远离莒国的鲁国南武城居住下来。曾点(曾蒧),是鄫太子巫的曾孙,字晳,是宗圣曾参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晳在孔子的弟子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晳曾“依门而歌”。

本章是《论语》中比较长的一章,而且是非常生动完整的记叙,记述了孔子与弟子们关于志向的谈话,与《论语》中其他各章不同。

侍坐的场合,师生无拘无束:这边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在“闲”聊;那边曾点在鼓瑟,好一个和谐的氛围。夫子循循善诱,子路的鲁莽冒进,冉求的谨慎谦虚,公西华的委婉含蓄,曾晳的宁静高雅跃然纸上。

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积极“出仕”的,但他没有赞许豪气干霄的子路,反而略略带有讥讽的笑了他一笑,对谦逊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也未置可否;却对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曾晳脱口赞叹:“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成曾晳呢?原因就是曾晳描绘的景象是“结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它形象地描绘了礼乐之治的安定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在《公冶长》第26章我们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说的就是国家大治的情况。在本章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是小有作为的话,那么曾晳所瞻望的,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孔子怎么能不赞赏他呢!不过曾晳虽有大志,却没有大的作为,到是他的儿子曾参在学术上造诣很深。

在本篇第15章中有“子路鼓瑟”引起孔子的反感的记录,这里记录的“曾晳鼓瑟”却没有见到孔子反感:同样鼓瑟,水平不一样,风格不一样,时机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本章衍生出成语“沂水舞雩”。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356741.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