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社戏课文原文和赏析(社戏原文及人物赏析)

   来源:黔优网责任编辑:优优  时间:2023-11-30 20:35:44 浏览量:27

导读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鲁迅《社戏》

重温鲁迅先生的《社戏》,仍然有触及魂灵之气魄,作品放在任何时代都毫不违和。在醉心作品时,你还能聆听到大家心灵深处的共鸣之音,《社戏》涤荡的便是人们那一抹抹难解的乡愁。

在人类的意象里,故乡从来就不是一个符号,而是由许多人物、场景和事物构成的精神家园,也是赋予了许多记忆和情感的心灵乐土。一个人最不该忘记的是哺育过自己的那块热土,离乡愈久远,思念愈漫长,于鲁迅是,于我们也是。

《社戏》赵庄那场社戏是先生毕生难忘的好戏,也是我们心目中心神向往的好戏。那晚的社戏稀松平常,但是儿时伙伴的天真烂漫,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看戏后回程偷豆的活泼生趣,月夜行船的唯美景致等,无不彰显着儿时精神家园的亲切与美好,也成了先生一生挥之不去的回忆。

迅哥儿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一、 鲁迅的乡愁,是对农村乡民们真善美的讴歌与怀念

《社戏》里人、事、物和情撩拨着人们对故乡的沉沉相思。先生对故乡饱含深情的描摹讴歌与真情流露,充满了难得一见的脉脉温情,一改惯用如匕首似投矛般的尖锐猛烈和冷峻低沉的笔触,那是源于对精神家园的深沉爱恋,

(1) 故乡小伙伴们天真烂漫、友爱无私,没有成人世界里的自私冷漠

鲁迅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民风淳朴、自然和谐,主要还有一帮热情友爱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看戏和偷豆等等,孩子们的天性完全得以释放,这是童年最美好的样子,于儿时鲁迅是"乐土"。

鲁镇来的迅哥儿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对着欺生的黄牛,只能远远跟着站着而不敢近身,让顽皮可爱的小伙们一阵嘲笑,充满了童趣。到了看社戏的日子,却因定不到船看不了戏而"急着要哭"。

双喜是伙伴团队的能力担当者,聪明豪爽、心细如发,小领袖一般。在"我"因看不了戏而要哭时,他能立马想出主意,并能让母亲和外祖母信服,还能斩钉截铁保证"我打包票",如此率真不做作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迅哥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识水性。

因看戏时铁头老生晚上不翻跟头,只跟咿呀唱时,令"我"很失望时,双喜体贴地来安慰:"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期间桂生还殷勤地去帮忙买豆浆。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又不好说回去时,双喜提议回家;回程偷阿发家的豆时他还劝阻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由此可见双喜是个心细如发、体贴他人的暖男。

儿时农村小伙伴如双喜、桂生和闰土等,于少时鲁迅而言都是不可触及的、分外崇拜的精彩世界,他们不似迅哥儿只看见"高高的四角的天空",因而小伙伴们成为鲁迅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迅哥儿与小伙伴们月夜行船至赵庄看社戏

(2)故乡村民们热情好客、善良质朴,没有都市世界的冷漠自私和虚伪欺骗

六一公公是民风淳朴的乡民代表,对于孩子们的偷豆行为并不恼怒,只是轻说"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当说是为了请客时,马上说"那是应该的",还一个劲儿问:"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好不好吃呀?"

他并非吝啬的人,后来还亲自给母亲和迅哥儿送豆,充分体现了乡民们的热情好客;对于迅哥夸豆很好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如此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本色形象便跃然纸上。

"我今天也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时,桌上便有了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社戏》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民们人性中的纯真善良、朴实无华,以及美好的人际关系,美好的生活情趣,以至让成年后的鲁迅回想起来倍感亲切与温情。

迅哥儿同小伙伴们月夜偷豆煮豆吃,充满了童趣

二、鲁迅的乡愁,是对儿时心灵乐土和精神家园的深深眷恋

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鲁迅《社戏》里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致命的乡愁与绝望的寻找。不管背井离乡多远,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多久,故乡的影像会始终都会定格在游子的脑海。

那晚看社戏中的月夜行船、船着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极具画面感的清新别致、极尽唯美,让人叹为观止。

那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潺潺的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等,声情并茂,有声音有色,充满了江南的水乡特色。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不吝笔墨对家乡的景物描写,让人们沉醉其中,也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现在很多人喜欢《社戏》,也是因为我们童年生活的还原,没有任何距离感,有的只是让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深切回忆。

故乡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山水明净,人心透澈,充满温情,如同世外桃源般净透美好,故乡始终是人一生中最温情的精神家园。

鲁迅理想的故乡,儿时的心灵乐土和精神家园

三、 鲁迅的乡愁,是对都市假恶丑的厌憎以及对成人世界里自私冷漠和虚伪欺骗的抨击

"我"在成年后离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追求现代文明,但现代都市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好的精神乐园,终究逃脱不了为生存憋屈苦闷和辛苦辗转,而如此便更想念儿时的精神乐园。

鲁迅成年后异地的第一回都市看戏,看的是北京的剧场京戏,然而喧嚣无比"喤喤"地响,连空座也被冷漠告知"有人,不行"。被指定的看戏长凳却如同"私刑拷打的刑具",让人毛骨悚然,如此看戏确实"不适于生存"了。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一,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都市剧场内人情的冷漠自私和严重的阶级分化,让鲁迅顿失看戏的心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戏的过程难道不是人们生存的环境?也难怪让鲁迅感叹"不适于生存"了,都市里的成人世界里多了那份功利、自私与冷漠。

用故乡的社戏反衬都市戏园的混沌

"我"的都市第二回看戏,仍然没有丝毫改观,依然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场,期盼观众;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冷漠粗鄙,让"我"苦不堪言。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多,忽而使我省悟到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鲁迅对都市戏园的情景气氛和人际关系的厌憎可见一斑,而由此产生的心灵感受和审美评价让他"不适于生存",因而说就此"告别中国戏",即使偶尔经过戏园,也是漠不关心,因为精神上已经是"在天之南--在地之北"了。

其实究其根源,仍然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吃人的孔孟之道,这些在喧嚣的都市仍依然真切存在,鲁迅的《社戏》正是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用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向敌人投去匕首和机枪,表明革命者的鲜明立场。

鲁迅用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向敌人投去匕首和机枪

四、作品的写作艺术,透射对精神家园的讴歌

明写社戏,实写人情。作品标题为"社戏",以社戏贯穿全文,但又不纯写社戏本身,所怀念的也不是社戏,而是表达在社戏过程与农家孩子的真挚情谊以及乡民们的淳朴善良这一中心思想,借此写彼是先生的作品特色。

先抑后扬、对比鲜明。《社戏》第一部分写了都市戏园的沉闷世故、俗不可耐与冷漠粗鄙,继而自然过渡到"远哉遥遥"的儿时看社戏时代,家乡的社戏清新和谐、充满温情,与20年后的戏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出对儿时精神家园的怀念。

景物描写,极致唯美。鲁迅先生对来回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堪称完美,具有深厚的文学魅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好的景致体现了小伙伴们快乐无比的心境。

鲁迅从声、形、色及味等方面做了详细描述,碧绿的豆麦田地,朦胧的水气,淡黑的连山,宛转悠扬的笛声,大白鱼般的航船,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等等,极其传神和逼真,构成了画面感极强的脉脉温情图,陶醉了画中的人儿,也陶醉了画外的我们。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作品不纯写社戏,而是采用先抑后扬、强烈对比的写法,以不落窠臼地突出中心思想,让读者耳目一新,又能准确表达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作品衔接紧凑,过渡自然,确实不失为一篇读之忘俗的佳作。

现代作家何孔周评价:

《社戏》借助形象化的、凝炼含蓄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把富有特征的各个生活片断和场景绘声绘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构成一幅开阔复杂的有机的生活图画,从而把作者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索形象地表述了出来。

绍兴的山水纯净透澈

结语

《社戏》于我们也具有现实意义:真实而高尚的生活源于大自然本身;而在现实车水马龙、喧嚣浮华的大都市中,人们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这时唯有停下来,让自己内心气定神闲下来,找寻朴实纯真的生活,方能领悟出人生的真谛。

鲁迅为何生出"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之感?原因无非是出世入俗后,都市人们的淳朴和善良渐行渐远,取而代之以社会的黑暗、人情的冷漠自私等,成年后两次北京看戏便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和污浊,这与"我"在平桥村自然率真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鲁迅心中的故乡确有两个,一是《故乡》描绘的现实故乡,一派凋敝残破的景象;二是《社戏》描摹的理想故乡,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脉脉温情。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也常以理想故乡来反衬现实故乡的残破。

但其实鲁迅先生所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只是他心之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心境。在那样黑暗的旧社会里,哪里才能找到心中的那片乐土、那个精神家园呢?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社戏课文原文和赏析(社戏原文及人物赏析),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356553.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