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王维杂诗原文(杂诗其二赏析)

   来源:黔优网责任编辑:优优  时间:2023-11-30 20:24:01 浏览量:17

《杂诗其二》(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wèi)。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我家乡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花窗前的那一株腊梅,开花了吗?

诗人这种对话式的写法,很有情景代入感,我们很快就会在脑海中得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诗人拉着老乡的手,在急切地问话。他是怎么说的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很口语的一句话,简单易懂:您刚从咱老家来,对老家的事儿应该很了解吧。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是指对方动身前来的那天。绮(qi)窗,是雕饰精美的窗子。著(zhuó)花,就是开花的意思。诗人思乡心切,太想知道故乡的变化了,什么都想问,却一时间不知道从何问起,这时,心里忽然想起了家里那扇雕花的窗和窗前的那株梅花,于是便脱口而出: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了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他很想知道故乡的一切,心情急切到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两个“故乡”的叠用,是不加思索的,但却又是传神的——快快快,快来告诉我,咱老家都发生了什么事儿。

可是,对方哪里知道他想了解什么?想必正在用疑问的眼神看着他:您想知道点儿什么呢?

我想知道什么呢?诗人也在问自己。什么都想知道,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想知道的太多了,怎么说得完呢?

这种心情,初唐的王绩在《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间》也曾写到过。他漂泊在外多年,在自家门口遇上了一位故乡来客,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就握住人家的手问个不停,从老朋友到孩子,从家里的兄弟侄儿到旧日庭园,从新树柳行到茅草房,从竹子到梅花,从渠沟的水到石头上的青苔,从院子里的果树到林子里的花,仍然是意犹未尽。

然而,同样是表达急切心情,王维却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绮窗寒梅的特写镜头,就这样出现在你我的脑海里,从此成了思乡的象征,再也抹不去。对比王绩的思乡,问了那么多,我们一个也没记住。这就是王维诗作高妙的地方,含蓄委婉,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这首诗,是《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杂诗三首》是诗人模仿江南乐府民歌风格,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每一首都浅显易懂,但精巧别致。

这第二首诗最出名,也被称为“问梅”,描写的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那前两首写的什么呢?

第一首是“寄书”,描写的是主人公盼望家乡书信的心情。“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意思是: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来往,可我的信到底是寄过了没有?

见有家乡来船,就连忙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这样的喃喃自语,似乎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其实,是心里盼着能有来自家乡的回信。诗人借这样的问句,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愁思。寄了家书,天天盼着能有回音,能知道家中情况,可是,内心里又害怕听到什么坏消息。那种又盼又怕的心情,夹杂着漂泊在外的怅惘,主人公想念家人那种失魂落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第三首诗,则是承接“问梅”,以妻子的口吻写的回信。“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意思是:才看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天的鸟儿开始啼叫。我内心忧愁,去看那些新生的春草,可却怕看到它在玉阶旁,渐渐地蔓延生长开来。

这些诗都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隐居孟津时的诗作。三首诗写出的是一样的缠绵深婉之情,也都是一样的不事雕琢,自然朴素。

诗的内容讲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吧:

《杂诗其二》(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wèi)。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王维杂诗原文(杂诗其二赏析),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353563.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