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翰的古诗词海洋里,有些诗词颇具故事性,比如——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到长安求学,曾拿自己的诗请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见署名“白居易”,便开玩笑说:“白居易,易大不居。”意思是说长安的开销大,不易居住。当他看到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后,不由得拍案叫绝:“易居!易居!”果然,白居易凭自己的才华入仕,在长安购房住下来。可见,当时只要诗作写得好,就可以“白居长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回想自己几十年来寒窗苦读,直到50来岁才考中进士,做了小小的县尉。这期间,每次赴京赶考,母亲都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为了自己的前程,母亲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于是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孟郊思母的故事。
慈母手中线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一秀才,寄居姑母家中,与一婢女相爱,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阳司空于颐。寒食节那天婢女随于颐郊外游春,两人巧遇,崔郊趁人不注意,写诗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有人把诗抄给于颐,于颐请来崔郊问:“这是你写的?”崔郊坦率地承认了对婢女的感情,于颐将此女嫁给了崔郊。这就是“侯门似海”典故的由来。
唐代有个名叫崔护的书生,到长安赶考,清明时节到郊外春游,走到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讨水喝,闲聊几句,崔护恋恋不舍地离去。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他有感而发,便在柴门上写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便是人面桃花的故事,被后世演绎成许多剧种,在舞台上长演不衰。
南唐后主李煜,兵败投降赵匡胤,被囚禁。公元978年七月初七,是他的生日,便在七夕之夜写了《虞美人》一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国之仇,亡国之恨,无尽的哀愁,化作连绵不绝的江水流向天际。太宗赵光义听到这首词,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心,便在当夜赐毒酒将其毒死。于是,这首《虞美人》便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诗人贾岛的“推敲之问”。一次,贾岛骑驴出门,边走边琢磨《题李凝幽居》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他觉得“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到底是“敲”好还是“推”好?不知不觉,驴闯了韩愈的仪仗队。在韩愈责问下,贾岛就把自己的诗念给韩愈,并请教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思索一会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因为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敲门代表有礼貌!‘敲’字也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读起来也响亮一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还和韩愈交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