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其他 »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来源:黔优网时间:2023-08-26 10:20:23 浏览量:88
导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汇总5篇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汇总5篇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篇1

隔离的这些天,读完了本儿书——《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儿书,从小就有人夸好,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家里就有那么一摞摆在那里,可我自始至终就没翻过。今日读罢,不禁赞叹——人们推崇自有其缘由。

现在回到正题。其实这本书令我惊诧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无意间翻到时看到的几个字——“我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看书前对作者没有了解,不禁大吃一惊。十年前上大学,那意味着作者写下此书时不过二十余岁,二十余岁便有此般历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现在也是二十多岁,但是再给我几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么?作者所读的经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时间也不是寻常的多,我决不敢妄言。

有句话叫人比人不如人,了解的事情越多便会觉得这个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葱?疫情初的时候在家整天闷头读书,读着读着茅塞顿开,大喜,觉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书近乎白读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还是特别高兴,自己终于半只脚迈入“读书”二字的门槛了。

虽然我不够强大,虽然困难很多,但我决不会妄自菲薄。这些年来还记得喜欢的网络玄幻小说《神墓》中的一段话: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在向什么方向移动。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浩浩荡荡通俗易懂又颇有个人见地的讲完了明代这部断代史,大明气数已尽,崇祯景山自杀,明代灭亡。

结束了么?也结束了,也没结束。作者在最后又讲了个故事——徐霞客游记。我纳闷,这是画蛇添足?怎么最后讲起一个人游东游西了,徐霞客的确是明朝的人,但和历史大势,好似没多大关系。莫不是忘掉一个人在最后添上了?败笔吧。读着读着,发现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作者透过徐霞客的故事,以史为鉴,说出来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那时候的游历山水,可谓是历尽艰辛,风餐露宿,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没准遇到强盗,天灾,还可能丢了小命。现在的旅游是度假,是享受,但当年只是遭罪。一个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去遭罪,是为什么呢?可能没什么理由,他不过是想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人生活得是什么呢?我特喜欢杜甫的一句诗“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可不是呢,粪土当年万户侯,涛涛历史长河,死了,就只是历史了,人们期许有来生,可那却又是未曾有人亲眼目睹的存在。

那为什么呢?权力?财富?正义?功名?别人的期许?抑或只是单纯的爱?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了解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篇2

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上自缢殉国,《明朝那些事儿》也以第七册终结。当年明月历时数年,终将大明王朝的历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不管来自庙堂江湖的各种闲言碎语,仅以普及明史这一社会效应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该结束了,《明朝那些事儿》以无数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汇集成一个王朝的兴衰轨迹,大多悲剧多于喜剧,显然不符合大众“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欢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让读者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但历史发展到最后,作者自己再也无法用幽默的方式来淡化明朝灭亡给读者造成的悲剧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懒,我猜想面对这出最后的悲剧,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对。

从孙承宗死后,作者笔下的明朝明显加速了灭亡的节奏。闯贼攻入北京和崇祯临死前的种种活动均未再加以详细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文字明显增多,譬如“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因为他(崇祯)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从中我读到了作者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对其灭亡的怜悯与不甘。但作者随即又自我解脱,将之归于气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随后作者指出了“以史为鉴”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实质,说这决定于人性的欲望和弱点。这一观点有些偏颇,历史中的很多事还是可以给后人启示的!历史的丑陋和悲剧固然一直在重复,但也不能以此全盘否定历史的“借鉴”作用。比如“潜规则”从封建时代盛行至今,一方面这种“丑陋”一直在重复,但也正是以史为鉴有识之士才能得以总结和昭示天下,为其最终根除奠定理论基础。

在最后一章中,虽然以徐霞客生平结尾,但实则作者借以自拟来体现一种生活态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时兴的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究其本质,就是执著和坚持。

通观全书,作者非常推崇执著和坚持,具备该精神的人都不吝给予大量笔墨,如徐阶执著地打倒严嵩,张居正执著地改革,海瑞执著地两袖清风,王阳明执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焕、黄道周执著地效忠抗金,崇祯执著地挽救残局,徐霞客执著地云游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荣辱沉浮,都在历史的车轮下或尘或土,而在人世间能相对永恒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了,但我从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时刻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为怜惜悯,或为敬仰,或为切齿,或为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篇3

当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儿》,整部小说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时间,通俗易懂,可以把历史当小说看,我推荐这本书,很多人不理解,说是投资书单,为什么读起了历史,看了便会明白,从历史中能学到很多正确的价值观。

今天分享这篇读书感,对书中的精华理解、总结很到位。

这本小说感触最深的只有一条:找到正确的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今天的时代与明朝完全不同,抛开厚黑学的成分,可以理解为“对目标极度明确、对战略乃至战术极度认真、极度一丝不苟、极度精益求精、极度热情及极度自信(坚强)”,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专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确,如果目标左摇右摆,总是瞻前顾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那么结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会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变后,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围攻,且明显强于明军,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击,大明王朝陷于绝境。很多人倾向南迁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卫战”主帅于谦认为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所以他收编整顿军队以后,决战前下达了以下几个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就是这几条,“要么胜、要么死”,让所有人放弃幻想,忘记对蒙古人的恐惧,全力作战,加之有效的战术谋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聪明证明事情难以办到,而是总能从不能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京城保卫战”中,通州的粮食很多,然而很难运到京城,因为没有多余的人保护粮食,为了不让粮食落入敌手大臣甚至主张烧掉。于谦通过一个公告就解决了:“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调兵、运粮、安全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当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主帅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结果军士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担心万一打死朱棣落个满门抄斩的结局,朱棣利用这个保命符多次化险为夷,并取得皇位。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读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感觉像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一起历练,与一个个名人对话,了解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收获很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篇4

有幸已阅读整套明朝那些事。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谣言正义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这样或那样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这本书里,不止有这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还有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物,他们在这267年里太举足轻重,渺小得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连名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贞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被深在大漠的孤军无援的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在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这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支持这郑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钱毫不畏惧,这股力量支持这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独子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东西不知如何表达,我想说此生不读这本书,很遗憾!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篇5

在20__年紧张而百无聊赖的春节期间,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这套书,一口气走马观花读了前六本(家里只找到了六本)。此为背景。

对于一个靠死记硬背上位的不称职文科生来说,明朝在脑海里是神秘、可怕的,标签也只有朱元璋、东厂、阴谋和画质模糊、背景音乐瘆人的港台电视剧。感谢当年明月,把一个能让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现在我面前。

我认为,明朝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各种“没想到”。从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没存在感的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万历,最后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规矩,本以为可以限制太监的权利,没想到宦官专权数诸朝之最;本以为废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无忧,没想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竟能把万历噎个半死;本以为永远把商人压下一头,没想到培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本以为明朝能永续汉族统治之潮流,没想到又被女真夺了江山(虽然严格来讲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长内斗,而且越到后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长大者不一而足,导致执政水平和效果千差万别,以及文人势力格外强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间的斗争,导致整个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极强,难怪可以写成如此精彩的小说。

整体看,明朝的皇帝们水平不如清朝,但也从1368到1644维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没。明朝历史上涌现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们靠勇气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虽败犹荣。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难之役里拼死抗燕的铁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土木堡之变中起死回生的于谦,和万历年间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张居正。明朝给了知识分子一个绝佳的舞台,能力超群者自有扬名立万的机会,时代和英雄互相成就,这些人真的是历史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上的各个地区也有了粗浅的认识。比如,才知道之前从没注意过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辈出的地方,也作为重要战略地爆发过数场战争;还有北京城外的锦州、宁远(兴城)是守卫山海关、进而拱卫京城的战略要地;山东也是从北打到南的必经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权谋、智慧,放在整个历史上看,作为一个汉族王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发展了经济,都是很了不起的。对自己而言,这套书完成了基本的知识普及,当年明月也是很厉害的,能把那么多难啃的古书啃出来,转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说形式娓娓道来,绝非无能之为。

希望这样的文学能多一些,毕竟读者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能完成对广大群体的知识普及已数难得,想进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书就好。

 
猜你想搜: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没用 0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黔优网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用户自主上传、合作媒体、企业机构或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黔优网官方立场,请读者仅做参考。本文标题: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本文链接:https://www.qianu.com/news/250430.html,欢迎转载,转载时请说明出处。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违法信息,请您立即点此【投诉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也可以通过邮件(邮箱号:kefu@qianu.com)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