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几乎是商量好的,谁也没有公布GMV数据。 没有公布GMV,无非两种可能:
第一,数据不好看,所以不公布;第二,数据还可以,或者很高,但是为了低调行事——毕竟最高定调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不公布数据的更大可能性在于第二种:这届双11GMV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但是由于领会了最高精神,所以低调行事。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佐证这一点的是,在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张勇的发言是“阿里巴巴会始终扎根实体经济”。京东徐雷的发言是“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充分发挥‘以实助实’效能”。
那么全网销售到底会是多少,猜猜纷纷。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是,当天全国共处理快递包裹5.52亿件,同比下降了20%。
天猫方面称,今年天猫双11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方面称,2022年京东双11超越行业增速,创造新的纪录,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这个说法比较可信。阿里称GMV与去年持平,也就是增速为零,但没有下跌;京东有一定的增长,但由于京东本来基数不是最高,增长是有可能的。
笔者认为,不公布交易数据,是电商成熟的标志,不再以“数据为终极的衡量维度”。笔者在以前诸多文章中对双11期间为了追求高GMV,追求高增长而存在大量的刷单和注水行为表示深恶痛绝。当不再公布GMV,回归到真实发展,回归到理性状态,真正让商家做到扎扎实实的生意,让消费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甚好!
今年双11期间,国货美妆似乎普遍承受着压力,而曾经的榜一大哥完美日记甚至被称为“摆烂”,事实到底为何?
国产美妆品牌理性发展
星图数据显示,今年双11个人护理美妆全网GMV达到822亿元,占比8.2%,交易规模位列品类榜第四。在天猫平台上,美妆总GMV高达420亿元,销量超2亿件,TOP20品牌GMV累计超191亿元,TOP5品牌GMV均超13亿。
在天猫美妆品牌TOP10榜单中,前三强依然被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霸占,这已经是自2019年以来,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三巨头”连续四年稳居天猫美妆TOP3。
国货品牌中,自2020年起,天猫美妆TOP10中一直只有“薇诺娜”一枝独秀,直到今年珀莱雅新进榜单,天猫双11美妆个护TOP10榜单中首次出现2个本土美妆品牌。同时,珀莱雅和薇诺娜分别以14.04亿、10.96亿的销售额,迈入“10亿俱乐部”。
早在双11预售首日(10月24日20:00—23:59),珀莱雅就冲到护肤品排行榜TOP5。在双11周期内,据品牌战报,珀莱雅在天猫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20%。除了珀莱雅和薇诺娜,在天猫双11美妆个护TOP20品牌中,另一国货品牌夸迪也以6.46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12名。
有美妆运营机构人士表示,今年大部分美妆品牌在天猫和抖音上的双11销售目标完成度只有80%-85%。“今年很多品牌大促投入缩减”。相对于往年的冲GMV数据,今年的销售更加理性,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国产品牌公司已经无力在双11期间进行大手笔的营销投入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很多新兴品牌公司现金流极度紧张,不得不大幅度削弱营销投入。
第二,更理性。 过去冲高销售数据,但是并不盈利的“自嗨”式策略被抛弃。在双11这样一个机会点,更重要的目标是投产比,追求更有效的盈利模式。
总而言之客观可见的转变是,大环境的创伤让上游的供给体系——从品牌厂商到面向终端的经销商,乃至于电商平台,意识到了生存的重要性。活下去的可靠因素不再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虚假繁荣,而是一方面关乎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更需要健康更科学的底层成长逻辑——有质量的市场发展以及可测量的盈利水平。
完美日记“摆烂”?
其实早在10月24日的双11预售,完美日记就被媒体“惦记”上了。完美日记首次跌出双11彩妆类预售TOP10。有媒体在评价完美日记在今年双11期间的营销表现时,认为这个品牌已经在“摆烂”。
完美日记首次跌出双11彩妆类预售TOP10。来源:CBNdate
今年,完美日记也消失在了有着密切合作的李佳琦直播间。一名前完美日记员工对媒体表示,公司高层现在更关注利润更大的护肤品。
据新周刊报道,完美日记背后的逸仙电商有了“新欢”。科兰黎是一家来自法国的高端药妆品牌,逸仙电商在2020年完成了对其收购。接替完美日记登上李佳琦第二季《所有女生的OFFER》节目的,便是科兰黎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科兰黎全渠道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000%。虽然增幅很好,但这一新品的整体销售规模并不高。
很显然,逸仙电商的这款新品利润率要高出完美日记很多。今年双11,科兰黎将重点放在了王牌产品“抗氧1号VC精华”。一个12组,每组0.8ml。双11期间价格为1580元/45组,折算用一次就要花35元。另一个新品牌EVE LOM,与科兰黎类似,该品牌同样主打高端,被称为“卸妆膏界的爱马仕”。680元/瓶的EVE LOM卸妆膏放在整个卸妆品类中,算得上高价产品。
2020年,逸仙电商推出首个护肤品牌完子心选,当年护肤产品业务线总销售额约为2.3亿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3.8%。随后,逸仙相继收购科兰黎、台湾专业护肤品牌达尔肤以及EVE LOM,正式进入高端护肤领域。2021年,护肤业务线总营收增长至9.96亿元,同比增长322.2%,占总营收的14.6%。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护肤业务的总营收占比已上升至33.4%。
逸仙电商是否意味着彻底放弃了完美日记品牌?到目前为止来看,尚无可能。完美日记所在的彩妆业务线仍是逸仙的营收主要来源。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逸仙彩妆总销售额达58.4亿元,占总营收的85.4%。
逸仙电商为什么不再热捧主打品牌完美日记了?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完美日记已经属于一款成熟型品牌,品牌知名度较高。 如果继续在其上投入更高的营销非常,市场增量依然十分有限。
第二,对逸仙电商来说,完美日记本身就是一款“流量型产品”。 其迅速在市场获得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完全是依靠KOL种草、带货的营销模式,营销成本极高,利润空间有限。
逸仙电商的模式困境
通过收购并且走向高端品牌,逸仙电商能否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恐怕依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逸仙电商目前看似乎有意冷落了“当家花旦”完美日记,但是其一贯依靠营销——而不是以产品自主研发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竞争能力模式,终究具有不可持续性。
2019年,逸仙电商大手笔掏出12.51亿元的营销费用,一举将完美日记捧上天猫双11彩妆销冠的宝座。此前,天猫双11购物节创立以来的前十年,彩妆销售榜的榜首,一直被欧美品牌占据。这是国货品牌首次拿到第一名。
自2018年开始,完美日记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开启疯狂投放模式。网红和KOL铺天盖地的推广之下,完美日记以“大牌平替”之姿,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数据显示,完美日记品牌声量在2018年增长了14366%,投放力度惊人。
同年双11,完美日记异军突起,两个半小时销售额破亿元,成为当年彩妆“破亿”序列中唯一的国货品牌。一个月后的双12,完美日记逆袭成为天猫彩妆品类销量冠军。此后,它在天猫彩妆销冠的位置保持了10个月。
2020年11月19日,顶着“国货美妆第一股”的光环,逸仙电商正式上市,首日收涨75%,市值超122亿美元。
但实际情况是,除2019年取得7356万元盈利以外,2018年至今,逸仙电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至2021年,逸仙的营销费用分别为3.09亿元、12.51亿元、34.12亿元、40.06亿元。四年时间里该公司营销费用所占年度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48.2%不断上涨至68.6%。相比之下,欧莱雅日常营销费用占比不超过15%,最高也不过20.3%。
上市之后,逸仙电商的股价也从最高的 25 美元/股跌落到1美元/股,市值蒸发超过9成。今年4月与9月,逸仙电商的股价甚至一度跌破1美元,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
逸仙电商的招股书中描述自己为“中国最早的在所有主要社交平台上大规模使用KOL的美容平台之一”,称公司与包括李佳琦、薇娅在内的近15000个不同知名度的KOL有合作,其中800多个拥有超过100万的关注者。
南方周末报道,截止2020年11月20日,B站上与完美日记相关的视频多达12328条。分析人士认为,完美日记的创始人之一黄锦峰创业前曾在“国产面膜第一股”御家汇担任副总裁,御家汇旗下的护肤品牌御泥坊,曾因搭上淘宝快车而迅速崛起。
众所周知的是,在微商时代,面膜是一款具有野蛮生长特质的“民间大仙”级产品,而其本质即是依靠大量的种草、打卡、现身说法、拉人头以口口相传的病毒式营销模式而迅速走进无数女士们的闺房。
也许“卖面膜”的成功经验让创始人形成的路径依赖依然高度仰仗“营销狂轰滥炸”。完美日记在新兴的线上渠道小红书、抖音、快手、头部超级主播的直播间等迅速地狂飙突进,但严重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投入。
科技依然是第一生产力
业内人士认为,从产品特性角度,化妆品行业的大单品核心竞争力聚焦在两个方面:
第一,具有极高的产品附加值, 一般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尤其对于面霜、精华等品类。对化妆品来说,真正具有科技创新性的护肤化妆产品才有可能产生真正明显的效果,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化妆品与生物科技、医药制药这些领域密切相关。
第二,产品能够不断自我迭代进化,以维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美妆还是护肤,产品需要不断突破,在产品的功能属性上,在技术的应用上,需要不断的新概念、新故事。
上述两大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基本点,都基于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更意味着长期的研发投入。
而完美日记这样以流量快速起家的美妆品牌,一旦当流量红利消失,利润空间被高昂的营销成本摊薄,“摆烂”几乎是必然。对逸仙电商来说,虽然有了新欢,但根本的发展模式不做调整,短短几年之后,新品牌继续重蹈覆辙,继续摆烂,亦是极有可能之事。
作者:和二
来源:联商网资讯(ID:lingshouzixun)